戴口罩已被認為是防止 COVID-19 傳播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即使在即將到來的流行階段也是如此。除了口罩的傳統(tǒng)功能外,智能口罩監(jiān)測人體生理信號的潛力正在被越來越多地探索。香港城市大學(城大)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發(fā)明了一種智能口罩,集成了基于超薄納米復合海綿結構的聲波傳感器,能夠檢測呼吸、咳嗽和說話的呼吸音。
使用機器學習算法和可在寬帶寬上運行的高靈敏度聲波傳感器,智能面罩為其在識別呼吸系統(tǒng)疾病以及語音交互工具中的應用開辟了新途徑。這種超輕量級的可穿戴技術也有可能通過在日常生活中實現長期和系統(tǒng)的呼吸健康監(jiān)測來改善個人和公共健康。
由機械工程系(MNE)講座教授李文榮教授、計算機科學系(CS)教授王建平教授、生物醫(yī)學工程系副教授于新革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城大 (BME) 最近開發(fā)了這種智能面罩,可以檢測和區(qū)分多種呼吸動作。香港大學中醫(yī)藥學院沈建剛教授團隊也對該項目做出了重要貢獻。研究結果發(fā)表在Advanced Science上。
即使 COVID-19 成為地方病,戴口罩的重要性
“許多國家現在認為 COVID-19 將很快成為地方病,”李教授說。“然而,我們必須拋開樂觀態(tài)度,對未來幾年與這種疾病相關的疾病、殘疾和死亡的可能水平持現實態(tài)度。重要的是要記住,地方性并不對應于無害。”
他以瘧疾為例說明,盡管它目前在 87 個國家被認為是地方病,但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數據,到 2020 年,它估計感染了 2.41 億人并導致 627,000 人死亡。因此,他建議人們應繼續(xù)對 COVID-19 保持謹慎,并使用包括口罩在內的可用且經過驗證的措施來控制病毒的傳播。
“這款智能口罩利用我們自主研發(fā)的高靈敏度、寬帶寬柔性傳感器,可以檢測并記錄人類日常呼吸活動,如呼吸、咳嗽和說話等,用于云數據存儲,”李教授解釋說。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