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調整“夜貓子”的睡眠模式——睡得特別晚、醒著的人——可以顯著改善睡眠/醒來時間,改善晨間表現(xiàn),改善飲食習慣,減少抑郁和壓力。
來自澳大利亞伯明翰大學、薩里大學和莫納什大學的最新國際研究表明,用非藥物和實用的干預措施在三周內(nèi)改變“夜貓子”的晝夜節(jié)律是可能的。
最近發(fā)表在《睡眠醫(yī)學雜志》上的這項研究表明,參與者可以將睡眠/醒來時間提前兩個小時,而不會對睡眠時間產(chǎn)生負面影響。此外,參與者報告說抑郁、壓力和白天嗜睡的感覺減輕了。
莫納什大學特納腦與心理健康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員Elise Facer-children博士說:“我們的研究結果強調,簡單的非藥物干預可以逐漸促進‘夜貓子’,減少心理健康和嗜睡的負面因素,操縱現(xiàn)實世界中的最佳表演時間。
“夜貓子”是指內(nèi)部生物鐘指示晚于睡眠和醒來時間的個體——在本研究中,參與者的平均睡眠時間為凌晨2: 30,醒來時間為上午10: 15。
睡眠/覺醒系統(tǒng)障礙與各種健康問題有關,包括情緒波動、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以及認知和身體表現(xiàn)下降。
該研究的合著者、伯明翰大學的安德魯巴格肖博士說:“這種睡眠模式會讓你在一天后違背標準的社交習慣,這將導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從白天嗜睡到心理健康狀況不佳?!?
“我們想知道,人們可以在家里做簡單的事情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是成功的。平均來說,人們可以比以前提前兩個小時入睡和醒來。最有趣的是,它還與心理健康和感覺到的睡意的改善有關,這意味著這對參與者來說是一個非常積極的結果?,F(xiàn)在我們需要知道習慣性睡眠模式與大腦的關系,習慣性睡眠模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以及干預措施是否會導致長期變化。”
22名健康人參與了這項研究。在三周的時間里,實驗組的參與者被要求:
醒2-3小時后再頻繁醒來,早晨最好利用室外光線。
習慣性就寢前2-3小時睡覺,晚上限制光照。
保持工作日和休息日的睡眠/起床時間固定。
睡醒后盡快吃早餐,每天同一時間吃午飯,晚上7點以后不吃晚飯。
結果突出了早晨認知(反應時間)和身體表現(xiàn)(握力)的增加,“夜貓子”的高度疲勞和高峰表現(xiàn)時間從傍晚到下午的變化。也增加了早餐的食用天數(shù),帶來了更好的心理健康。參與者報告壓力和抑郁減輕。
“建立一個簡單的作息規(guī)律,可以幫助‘夜貓子’調整生物鐘,提升整體身心健康。睡眠不足和晝夜節(jié)律失調可能會擾亂許多身體過程,增加我們患心血管疾病、癌癥和糖尿病的風險,”薩里大學的黛布拉斯肯教授說。
Facer-Childs博士說,與“晨百靈”相比,“夜貓子”在我們的社會中更傾向于妥協(xié),因為他們不得不適應與他們首選模式不同步的工作/學校時間表。
她說:“通過承認這些差異并提供改進結果的工具,我們可以在一個不斷面臨壓力以實現(xiàn)最佳生產(chǎn)率和績效的社會中走很長一段路。”
這種干預也可以應用于更多的利基環(huán)境,如工業(yè)或體育部門,這些部門側重于制定戰(zhàn)略,在特定時間和不同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chǎn)率和優(yōu)化績效。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wǎng)站立場無關。財經(jīng)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