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wbc是什么意思婦科檢查,wbc是什么意思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RBC代表紅細胞,WBC代表白細胞,Hb代表血紅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
2、 血常規(guī)是臨床上最基礎的化驗檢查之一。
3、它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及血小板數量等。
4、血常規(guī)用針刺法采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經稀釋后滴入特制的計算盤上,再置于顯微鏡下計算血細胞數目。
5、血紅蛋白也稱為血色素,遇鹽酸后變成褐色酸性血紅蛋白,然后再加蒸餾水,直到與標準比色柱顏色一致時,所讀到的液平面刻度,便是血紅蛋白的克數。
6、血常規(guī)檢查也要同時進行血涂片,以便在顯微鏡下觀察紅細胞的大小、形態(tài),及用血細胞分類計數器進行白細胞各類細胞的觀察與分類計數。
7、 我國正常成人的紅細胞數量為:男性(4.5~5.5)×1012/升;女性(3.5~5.0)×1012/升。
8、而血中血紅蛋白的數量為:男性120~165克/升;女性為110~155克/升。
9、臨床上紅細胞與血紅蛋白數量上的增減往往相并行。
10、 生理上紅細胞與血紅蛋白的增多,僅見于初生嬰兒,但以后可逐漸降至正常。
11、在嚴重嘔吐、腹瀉或出大汗等機體脫水狀態(tài)下,因血液濃縮,可引致紅細胞與血紅蛋白的增多。
12、在一氧化碳中毒、高山病或潛水病等缺氧狀態(tài)下,因機體緊急總動員,紅細胞與血紅蛋白也可相應增多。
13、心力衰竭或先天性心臟病的病人,其血紅蛋白與紅細胞都可出現代償性增多。
14、 而血紅蛋白與紅細胞數量的減少,則見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貧血。
15、偏食及吃素等不良飲食習慣所致的營養(yǎng)不良性貧血更較常見,一般需補充營養(yǎng)、鐵劑及維生素B12等。
16、在鉤蟲病流行區(qū),鉤蟲病病人會因長期腸道出血而引起貧血。
17、還有外傷后大失血、活動性胃潰瘍或食道靜脈曲張的大嘔血,支氣管擴張、空洞性肺結核病人的大咯血,以及子宮功能性反復出血和血友病病人、痔瘡病人、壞血病病人等長久而慢性的失血,也可引致貧血。
18、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原因,是骨髓的造血功能發(fā)生了障礙。
19、正常情況下的紅細胞相對減少,有時也可見于老年人,但也常與營養(yǎng)狀況有關。
20、我國正常成人血中白細胞的數量為:(40~100)×109/升;兒童(50~120)×109/升。
21、生理性的白細胞增多,可見于新生兒、飯后、劇烈運動后或妊娠與分娩階段。
22、而病理性白細胞增多,則常見于各種化膿性的球菌或桿菌的感染,如敗血癥、肺炎、腦膜炎、急性扁桃體炎、急性腎炎、急性膽囊炎及猩紅熱等。
23、白血病的主要表現是白細胞的無限增生。
24、 而白細胞的減少,則常見于病毒引起的流感、麻疹、肝炎或傷寒、布氏桿菌病等某些桿菌性疾病。
25、也可見于粟粒性肺結核或敗血癥等嚴重感染及磺胺藥、砷、苯及放射性物質中毒時。
26、再生障礙性貧血病人,白細胞隨紅細胞制造的減少而一同減少。
27、嚴重營養(yǎng)不良性貧血的病人,其各種血細胞普遍貧乏,白細胞當然不例外。
28、 進行血涂片后,顯微鏡下可發(fā)現缺鐵性貧血病人的紅細胞大小與形態(tài)不均,細胞中心發(fā)白區(qū)域擴大。
29、若見到紅藍色較幼稚紅細胞增多,可判知其骨髓再生機能旺盛。
30、 在正常狀態(tài)下,白細胞分為中性分葉核粒細胞、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
31、其中,中性分葉核粒細胞約50%~70%,中性桿狀核粒細胞約1%~4%,淋巴細胞約20%~35%,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都很少,分別為1%~6%、1%~4%、1%左右。
32、中性粒細胞的增多,為最常見、最重要的改變,見于大多數傳染性疾病與化膿性疾病,也見于中毒。
33、而中性粒細胞的減少,則常見于病毒所致的流感、麻疹、肝炎及某些桿菌性疾病。
34、 血小板的正常數為(100~300)×109/升。
35、血小板減少常見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再生障礙性貧血。
36、某些急性感染和中毒時,血小板也可減少。
37、而血小板增加,則見于急性出血停止后,或脾切除后,多為一時性增多。
38、 血常規(guī)化驗單上的常用符號是:RBC代表紅細胞,WBC代表白細胞,Hb代表血紅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