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蔽月山房哲理相近的是,蔽月山房哲理最接近的是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跟《蔽月山房》相似的是宋代的《題西林壁》,兩首詩的主旨都是一樣的,都是告訴人們看問題,處理事情,立足點要高,視野要闊,這才能把握客體的全貌,認清它的實質,不致被假象所迷惑,得出錯誤的結論。
2、《題西林壁》宋代: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3、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2、《題西林壁》翻譯: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都呈現不同的樣子。
5、3、《蔽月山房》明代:王陽明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6、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7、4、《蔽月山房》翻譯:近處有山,遠空有月,兩者對比之下,使人覺月小。
8、其實,月球的體積是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地球上沒有一座大山比得上月球大的。
9、可是在人的視覺上,月總是小于山。
10、假如人眼如天樣大,那所見到的山和月的印象就不同了,山高月更闊。
11、前后感覺上的差異,不在山和月本身,而在“眼”的變化。
12、常人之眼,既小又低,只能見到山高月??;如天之眼,既大又高,便能見到山高月闊。
13、因此視點和眼界是產生不同印象的關鍵。
14、擴展資料:《題西林壁》賞析:蘇軾的詩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種政治體驗。
15、蘇軾自進入仕途后卷入了新舊之法的爭議,他在政治傾向上更貼近保守派,反對王安石主導的新法。
16、但他不偏激,主張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張講究執(zhí)行策略,反而又為舊黨所不容。
17、因此,蘇軾筆下的廬山,也可以看成是撲朔迷離的政局,新舊兩黨立場不同,結論也不同。
18、事實上,人們都置身局中,置身歷史長河中,都不免陷入當局者迷的困境,應該更客觀地思考問題,得出恰當結論。
19、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tǒng)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
20、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后另辟的一條蹊徑。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