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埃里克森人格八階段圖,埃里克森人格八階段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一)、童年階段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沖突此時嬰兒根本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所以當他們餓了或者難受的時候就會哭鬧,這種哭鬧實際上就是提出了“希望”這一品質,如果這個時候父母能夠及時出現,那就是滿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聲音啊、與孩子的身體接觸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覺到這個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沒有及時出現,孩子發(fā)出的希望信號無人理會,那么這個環(huán)境就無法信任了,所以沖突沒有解決好獲得的是不信任的話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環(huán)境中就會充滿焦慮。
2、2、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或懷疑)的沖突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
3、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4、這時候父母與子女的沖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一方面父母必須承擔起控制兒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任務,即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如訓練兒童大小便,使他們對骯臟的隨地大小便感到羞恥,訓練他們按時吃飯,節(jié)約糧食等;另一方面兒童開始了自主感,他們堅持自己的進食、排泄方式,所以訓練良好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5、這時孩子會反復應用"我"、"我們"、"不"來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決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這將不利于兒童的社會化。
6、反之,若過分嚴厲,又會傷害兒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7、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保護或懲罰不當,兒童就會產生懷疑,并感到害羞。
8、因此,把握?。⒍龋⒌膯栴},才有利于在兒童人格內部形成意志品質。
9、埃里克森把意志定義為:"不顧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懷疑心理而堅定地自由選擇或自我抑制的決心"。
10、3、學齡初期(3~5歲):主動對內疚的沖突在這一時期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
11、但是如果幼兒主動行為結束后卻受到了負面的反饋(如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chuàng)行為和想象力),那么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向于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里,缺乏自己開創(chuàng)幸福生活的主動性。
12、在這里,咱們來區(qū)分下上面的兒童早期和學齡初期。
13、學齡早期是孩子做了這件事后獲得的反饋,而,兒童早期呢是說,我還沒做,家長就干預或者包辦,所以我們用下面這個截圖幫大家區(qū)分。
14、4、學齡期(6~12歲):勤奮對自卑的沖突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
15、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后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
16、反之,就會產生自卑(如孩子在學習經常無法順利完成任務是老師多次批評)。
17、當兒童的勤奮感大于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否則這個孩子以后干事呢就會畏縮,不自信。
18、(二)、青春期階段5、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同一感就是我們說的青春期的“心理我”,青春期關注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我是誰,我能干什么”等這些問題在自己回答的時候如果和別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那么他就是獲得了自我同一性。
19、反之,這些問題很困擾自己,那么就是出現的暫時的角色混亂導致生活會感到彷徨迷茫。
20、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機理論用于解釋青少年對社會不滿和犯罪等社會問題上,他說:如果一個兒童感到他所處于的環(huán)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fā)展中獲得自我同一性的種種可能性,他就將以令人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huán)境。
21、在人類社會的叢林中,沒有同一性的感覺,就沒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寧做一個壞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著,也不愿做不倫不類的人,他自由地選擇這一切。
22、(三)、成年階段6、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對孤獨的沖突在戀愛中建立真正親密無間的關系,從而獲得親密感,否則將產生孤獨感。
23、這個時候對應于咱們上大學時期,按照各位同學自己的經歷,我們的父母經常會鼓勵我們“找對象要趁早,剩男剩女不太好”,甚至還會給我們戀愛經費鼓勵戀愛,其實就是鼓勵我們在這個階段干該干的事兒--獲得親密感。
24、7、成年期(25~65歲):繁殖感對停滯感的沖突當一個人順利地度過了自我同一性時期,以后的歲月中將過上幸福充實的生活,他將生兒育女,關心后代的繁殖和養(yǎng)育。
25、埃里克森認為,生育感有生和育兩層含義,一個人即使沒生孩子,只要能關心孩子、教育指導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
26、反之沒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貧乏和停滯,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他們只考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關心他人(包括兒童)的需要和利益。
27、在這一時期,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一個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創(chuàng)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們將獲得關心和創(chuàng)造力的品質。
28、8、成熟期(65歲以上):完善感與絕望期的沖突當老人們回顧過去時,可能懷著充實的感情與世告別,也可能懷著絕望走向死亡。
29、完善感是一種接受自我衰老的事實、承認現實的感受;一種超脫的智慧之感。
30、所以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老人們回顧這一輩子“開枝散葉,兒女孝順,生活充實,不白活一回”等描述。
31、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調整大于絕望,他將獲得智慧的品質,埃里克森把它定義為:"以超然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和死亡。
32、"老年人對死亡的態(tài)度直接影響下一代兒童時期信任感的形成。
33、因此,第8階段和第1階段首尾相聯,構成一個循環(huán)或生命的周期。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