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有哪些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在教育目的方面他確立了培養(yǎng)“仁人”、“君子”、“士”等不同層次與規(guī)格人才的目標,并進而提出了“學而優(yōu)則仕(《子張篇第十九》)的主張,這對打破貴族世襲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2、2、在教育作用方面孔子提出了“為政以德”和“庶富教”等思想,充分肯定了教育對社會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的具大影響,把教育工作視為“安邦治國”的重要因素之一。
3、另外,他還認為教育對人性的發(fā)展與完善也具有積極影響,他提出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篇第十七》)的樸素唯物主義命題,肯定了人的天賦素質(zhì)是相近似的,個性差異則是后天習染的結果。
4、3、在教育對象方面他不僅提出了“有教無類”(《衛(wèi)靈篇第十五》)的口號,而且還提出了“自行束修以上,吾干嘗無誨焉”(《述而篇第七》)的寬厚的招生條件。
5、這表明,在什么人可以入學受教育的問題上,他主張不受族類、地域和等級限制的。
6、事實上也正是這樣,在孔子的私學中,純屬貴族出身的弟子寥寥無幾,多數(shù)人來自社會各個階層,而且來自不同的諸侯國。
7、可以說,他創(chuàng)辦的私學,擴大了招生范圍,沖破了“學在官府”的束縛,適應了“文化下移”的要求,具有歷史的進步性。
8、4、在施教的內(nèi)容方面孔子極其重視德育教育,把德育放在整個教育的首位,主張“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篇第七》),“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篇第一》)。
9、孔子把“仁”視為德育內(nèi)容的核心,強調(diào)“仁”與“禮”結合,互為表里,反映了時代精神。
10、尤其是在具體的修養(yǎng)方法上,孔子提出的立志有恒、安仁樂道、慎言敏行、內(nèi)省外察、嚴于律己、改過遷善、以友輔仁等等,基本上符合知、情、意、行的德育過程的規(guī)律,有許多合理因素和可取之處。
11、5、在教師如何教的方面他首先提出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篇第七》)的教學態(tài)度。
12、一方面要求教師自強不息,不斷提高知識水平;另一方面要求教師高度負責、對學生無隱無私。
13、其次,孔子十分重視啟發(fā)式教學,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時要善于把握時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述而篇第七》),注意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4、孔子還認為,實行啟發(fā)式教學的目的在于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做到“聞一知二”,乃至“聞一知十”。
15、再次,孔子強調(diào)因材施教,即采取因人而異的教育方法,做到有針對性。
16、6、在學生如何學的方面孔子同樣提出許多寶貴意見。
17、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慮心篤實的態(tài)度,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篇第二》)。
18、二是學與問的結合,提倡多聞多問,“不恥下問”(《公冶長篇第五》),把問看作是善學的表現(xiàn)。
19、三是學與思的結合,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篇第二》)。
20、四是主張“學”與“習”的結合,提倡“學而時習之”(《學而篇第一》),“溫故而知新”(《為政篇第二》)。
21、孔子的教育思想,已成為我國教育史上的上珍貴遺產(chǎn),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wǎng)站立場無關。財經(jīng)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