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麻風病防治知識ppt,麻瘋病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什么是麻風病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
2、主要侵犯皮膚、粘膜和周圍神經,也可侵犯深部組織和器官。
3、本病在世界范圍內流行甚廣,據估計全世界現有麻風病人約一千萬人左右主要分布于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
4、 什么原因引起麻風病 麻風病人是麻風桿菌的天然宿主。
5、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布比較廣泛,主要見于皮膚、粘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等網狀內皮系統(tǒng)某些細胞內。
6、麻風桿菌主要通過破潰的皮膚和粘膜排出體外,其它在乳汁、淚液、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風桿菌,但菌量很少。
7、 麻風病有什么癥狀 麻風桿菌侵入機體后,一般認為潛伏期平均為2~5年,短者數月,長者超過十年。
8、 (一)結核樣型麻風:本型病人的免疫力較強,麻風桿菌被局限于皮膚和神經。
9、 (二)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風:本型發(fā)生的與結核樣型相似,為斑疹和斑塊,顏色淡紅、紫紅或褐黃,邊界整齊清楚,有的斑塊中央出現“空白區(qū)”或“打洞區(qū)”,形成內外邊緣都清楚的環(huán)狀損害,洞區(qū)以內的皮膚似乎正常。
10、 (三)中間界線類麻風:本型皮損的特點為多形性和多色性。
11、 (四)界線類偏瘤型麻風:本型皮膚損害有斑疹、丘疹、結節(jié)、斑塊和彌漫性浸潤等。
12、 (五)瘤型麻風:本型病人對麻風桿菌缺乏免疫力,麻風桿菌經淋巴、血液散布全身。
13、 (六)未定類麻風:本類為麻風的早期表現,是原發(fā)的,未列入五級分類中,性質不穩(wěn)定,可自行消退或向其它類型轉變。
14、 麻風病需要做哪些檢查 試驗方法和結果判斷在前臂屈側皮內注射粗制麻風菌素0.1毫升,形成一個直徑約6~8毫米的白色隆起,以后觀察反應結果。
15、早期反應:注射后48小時觀察判斷結果,注射處有浸潤性紅斑直徑大于20毫米者為強陽性(+++),15~20毫米者為中等陽性(++),10~15毫米者為弱陽性(+),5~10毫米者為可疑(±),5毫米以下或無反應者為陰性(-);晚期反應:注射21天觀察判斷結果,注射處發(fā)生紅色浸潤性結節(jié)并有破潰者為強陽性(+++),結節(jié)浸潤直徑大于5毫米者為中等陽性,結節(jié)浸潤直徑3~5毫米者為弱陽性(+),輕度結節(jié)浸潤或在3毫米以下者為可疑(±),局部無反應者為陰性(一)。
16、 如何治療 化學藥物。
17、 (1)氨苯礬(DDS)為首選藥物。
18、 (2)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風桿菌,且可抗Ⅱ型麻風反應。
19、100--200mg/日,口服。
20、 (3)利福平對麻風桿菌有快速殺滅作用。
21、 2、免疫療法。
22、正在研究的活卡介苗加死麻風菌的特異免疫治療可與聯合化療同時進行。
23、 麻風病的病理改變 由于患者對麻風桿菌感染的細胞免疫力不同,病變組織乃有不同的組織反應。
24、據此而將麻風病變分為下述兩型和兩類: 1.結核樣型麻風(tuberculoid leprosy) 本型最常見,約占麻風患者的70%,因其病變與結核性肉芽腫相似,故稱為結核樣麻風。
25、本型特點是患者有較強的細胞免疫力,因此病變局限化,病灶內含菌極少甚至難以發(fā)現。
26、病變發(fā)展緩慢,傳染性低。
27、主要侵犯皮膚及神經,絕少侵入內臟。
28、 (1) 皮膚:病變多發(fā)生于面、四肢、肩、背和臀部皮膚,呈境界清晰、形狀不規(guī)則的斑疹或中央略下陷、邊緣略高起的丘疹。
29、鏡下,病灶為類似結核病的肉芽腫,散在于真皮淺層,有時病灶和表皮接觸。
30、肉芽腫成分主要為類上皮細胞,偶有Langhans巨細胞,周圍有淋巴細胞浸潤(圖1)。
31、病灶中央極少有干酪樣壞死,抗酸染色一般不見抗酸菌。
32、因病灶多圍繞真皮小神經和皮膚附件,故引起局部感覺減退和閉汗。
33、病變消退時,局部僅殘留少許淋巴細胞或纖維化,最后,炎性細胞可完全消失。
34、 圖1 結核樣型麻風 真皮內有主由類上皮細胞構成的結節(jié)狀病灶,其中可見Langhans細胞,頗似結核結節(jié),但中央無干酪樣壞死 (2)周圍神經:最常侵犯耳大神經、尺神經、橈神經、腓神經及脛神經,多同時伴有皮膚病變,純神經麻風而無皮膚病損者較少見。
35、神經變粗,鏡下有結核樣病灶及淋巴細胞浸潤。
36、和皮膚病變不同的是神經的結核樣病灶往往有干酪樣壞死,壞死可液化形成所謂“神經膿腫”。
37、病變愈復時類上皮細胞消失,病灶纖維化,神經的質地因而變硬。
38、神經的病變除引起淺感覺障礙外,還伴有運動及營養(yǎng)障礙。
39、嚴重時出現鷹爪手(尺神經病變使掌蚓狀肌麻痹,使指關節(jié)過度彎曲、掌指關節(jié)過度伸直所致)、垂腕、垂足、肌肉萎縮、足底潰瘍以至指趾萎縮或吸收、消失。
40、在有效的防治措施下,上述肢體改變已不復見到。
41、 2.瘤型麻風(lepromatous leprosy) 本型約占麻風患者的20%,因皮膚病變常隆起于皮膚表面,故稱瘤型。
42、本型的特點是患者對麻風桿菌的細胞免疫缺陷,病灶內有大量的麻風桿菌,傳染性強,除侵犯皮膚和神經外,還常侵及鼻粘膜、淋巴結、肝、脾以及睪丸。
43、病變發(fā)展較快。
44、 (1)皮膚:初起的病變?yōu)榧t色斑疹,以后發(fā)展為高起于皮膚的結節(jié)狀病灶,結節(jié)境界不清楚,可散在或聚集成團塊,常潰破形成潰瘍。
45、多發(fā)生于面部、四肢及背部。
46、面部結節(jié)呈對稱性,耳垂、鼻、眉弓的皮膚結節(jié)使面容改觀,形成獅容(facies leontina)。
47、 鏡下,病灶為由多量泡沫細胞(foamy cell)組成的肉芽腫,夾雜有少量淋巴細胞。
48、泡沫細胞來源于巨噬細胞,在吞噬麻風桿菌后,麻風桿菌的脂質聚集于巨噬細胞漿內,乃使后者呈泡沫狀。
49、抗酸染色可見泡沫細胞內含多量麻風桿菌,甚至聚集成堆,形成所謂麻風球(globus leprosus)。
50、病灶圍繞小血管和附件,以后隨病變發(fā)展而融合成片,但表皮與浸潤灶之間有一層無細胞浸潤的區(qū)域(圖2),這是結核樣型麻風所沒有的。
51、由于患者對麻風桿菌的細胞免疫缺陷,病灶內不出現類上皮細胞,淋巴細胞也很少。
52、經治療病變消退時,麻風桿菌數量減少,形態(tài)也由桿狀變?yōu)轭w粒狀,泡沫細胞減少或融合成空泡,纖維組織增生。
53、最后病灶消退僅留瘢痕。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