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是由伊蚊傳播登革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每逢夏秋季節(jié),便是登革熱作惡之時。 登革熱的病名源于西班牙語,是形容患者由于發(fā)高燒、關節(jié)疼痛導致走路時步履蹣跚、步態(tài)造作夸張,頗像當年玩世不恭的紈绔子弟走起路來那裝腔作勢的樣子,故又稱“公子熱”。亦有根據其癥狀稱為“關節(jié)熱”或“碎骨熱”的。 所有典型登革熱患者均有發(fā)熱癥狀,起病急,先是寒戰(zhàn),隨之體溫迅速升高,24小時內可達40攝氏度。一般持續(xù)5~7天,然后驟降至正常。部分病例于第3~5天體溫降至正常,1天后又再升高,稱為雙峰熱或鞍型熱。發(fā)熱時伴全身癥狀,如頭痛、腰痛,尤其骨、關節(jié)疼痛劇烈,好像骨頭都斷了一樣。一些患者可有食欲下降、惡心、嘔吐、腹瀉。患者在病后3~6天可出現斑丘疹或麻疹樣皮疹,重者變?yōu)槌鲅云ふ?。近半數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齦出血、鼻衄、血尿等?;颊叨嘤袦\表淋巴結腫大。有的患者可表現為登革出血熱。 傳播登革熱的罪魁禍首是兩種花蚊子——“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預防措施的重點在于防蚊和滅蚊。應清除積水,對飲用水缸要加蓋防蚊,勤換水。對成蚊可噴灑滅蚊劑。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