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樂天來為大家解答以下的問題,什么是強迫癥狀呢,什么是強迫癥?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近年來,一直設想建立一種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識,幫助那些有心理問題但不知道如何處理的人,希望他們能夠盡快得到妥善的治療,早日走出痛苦,恢復正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
很多朋友都問過我這個問題:我經常忘記門是不是鎖了,所以我來檢查一下。那是強迫癥嗎?總是擔心氣是強迫癥嗎?擔心老家這里臟那里臟是強迫癥嗎?
1、什么是強迫癥?
強迫癥(OCD)是一種以強迫性思維和行為為特征的神經癥。癥狀是有意識的自我強迫和自我反強迫同時存在,兩者的尖銳沖突讓患者焦慮痛苦?;颊唧w驗到這個想法或沖動來自于自己,但違背自己的意志,他竭盡全力去抗拒和排斥,卻無法控制。這是課本上給出的定義。
你可以簡單地把強迫癥的癥狀和特征理解為:反復做或反復想,知道不對勁,不去做,心煩意亂(焦慮)。
這里介紹一份強迫癥篩查問卷,大家可以用它來做一個初步的自我判斷。
如果你對1-11中的任何一個回答“是”,加上對12-14回答“是”,建議你去看心理醫(yī)生。
2.與強迫癥病因學相關的假說。
對強迫癥病因的理解是,強迫癥的發(fā)病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生物因素,如腦內特定神經遞質水平的改變;特定腦區(qū)(眶上回、海馬、基底神經節(jié))代謝水平的變化。同時還有心理、社會、環(huán)境因素。心理學中一致的觀點是,強迫癥有其人格基礎(或認知-行為特征),如拘謹、因循守舊、追求完美等。行為理論認為,學習強迫行為是為了緩解與強迫有關的焦慮。根據認知心理學,強迫癥的成因與患者對完美主義的誤解有關。當患者無法滿足這種觀念時,焦慮感立刻產生,從而產生緩解焦慮的強迫行為。
有些人(包括專業(yè)人士)有時會夸大心理特征在強迫癥中的作用。比如有的患者會說:我追求完美;有些醫(yī)生會對病人說:你的強迫行為和你的性格密切相關。在我看來,患者這么說,醫(yī)生這么說推卸責任都無可厚非(潛臺詞是:治不好你的強迫癥不是我的錯,是你追求完美),因為很多人追求完美,但只有少數人會真正患上強迫癥。比如學生考100分是對完美的追求嗎?但是98%以上的學生都不是強迫癥患者。所以我不主張夸大這種心理特質(拘謹和追求完美)在強迫癥中的作用。
3.基于上述假設和臨床觀察的治療方法。
目前,強迫癥的一線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CBT)。一般來說,藥物治療12周后即可見到臨床療效,接受藥物治療的強迫癥患者中有60%療效不佳。認知行為療法是強迫癥的主要心理治療方法。認知行為療法始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現已發(fā)展成為一種“征服”強迫癥的療法,并能減少48%的強迫癥癥狀。然而,認知行為療法并非沒有問題。經過認知行為治療后,高達40%的成年患者和50% ~ 75%的非成年患者仍有不能明顯改善的癥狀。此外,25%的患者拒絕暴露,20%-30%的患者拒絕接受治療或中途退出。再者,認知行為療法耗時長,認知治療效果也不好。另一個問題是,治療會明顯加重患者的焦慮情緒。
4.其他治療。
由于上述治療方法的局限性,國內外學者都在不斷探索強迫癥的治療方法。包括正念療法、施瓦茨的四步療法、接納與承諾療法等。缺乏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的明確證據。對于難治性強迫癥患者(以上方法無效),腦深部刺激是不得已而為之,但其有效率僅為40%-50%。
5.治療強迫癥的新方法——認知應對療法
近年來,我提出對負面事件(與自己或親人有關)的恐懼(或擔心)在強迫癥的病因中起著重要作用。就認知心理學和心理活動而言,個體通過感知、加工、分析(思考)、儲存(記憶)感知的信息并影響其認知評價系統(tǒng)來認識周圍環(huán)境。根據個體所處的環(huán)境或對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情緒反應,并在情緒的基礎上形成動機,從而產生相應的行為。所以強迫觀念本身不會直接導致強迫行為,而是需要通過情緒和動機形成這兩個中間環(huán)節(jié)?;谂R床實踐,我認為,當個體面對某種情境,在自身經驗的影響下,對情境做出認知評價,認為對自己或親人有害時,如果個體認為有害后果嚴重,就會對后果產生恐懼(或擔憂),甚至伴有焦慮。這會導致這種嚴重后果的動機和相應行為的消除,出現強迫癥狀。否則不會有強迫癥癥狀。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