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6年1月25日(農歷1735年12月13日),數(shù)學家、力學家拉格朗日出生。
數(shù)學家、力學家拉格朗日出生
約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1735~1813)法國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
1736年1月25日生于都靈,1813年4月10日卒于巴黎。父親是法國陸軍騎兵里的一名軍官,他在數(shù)學、力學和天文學三個學科領域中都有歷史性的貢獻,其中尤以數(shù)學方面的成就最為突出。18歲時,拉格朗日用語寫了第一篇論文,是用牛頓二項式定理處理兩函數(shù)乘積的高階微商,他又將論文用拉丁語寫出寄給了當時在柏林科學院任職的數(shù)學家歐拉。
1755年19歲時,在探討數(shù)學難題“等周問題”的過程中,他以歐拉的思路和結果為依據,用純分析的方法求變分極值。第一篇論文“極大和極小的方法研究”,發(fā)展了歐拉所開創(chuàng)的變分法,為變分法奠定了理論基礎。變分法的創(chuàng)立,使拉格朗日在都靈聲名大震,并使他在19歲時就當上了都靈皇家炮兵學校的教授,成為當時歐洲公認的第一流數(shù)學家。
1756年,受歐拉的舉薦,拉格朗日被任命為普魯士科學院通訊院士。
1764年,法國科學院懸賞征文,要求用萬有引力解釋月球天平動問題,他的研究獲獎。接著又成功地運用微分方程理論和近似解法研究了科學院提出的一個復雜的六體問題(木星的四個衛(wèi)星的運動問題),為此又一次于1766年獲獎。
1766年德國的腓特烈大帝向拉格朗日發(fā)出邀請時說,在“歐洲最大的王”的宮廷中應有“歐洲最大的數(shù)學家”。于是他應邀前往柏林,任普魯士科學院數(shù)學部主任,居住達20年之久,開始了他一生科學研究的鼎盛時期。在此期間,他完成了《分析力學》一書,這是牛頓之后的一部重要的經典力學著作。
1791年,拉格朗日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813年4月3日,拿破侖授予他帝國大十字勛章,但此時的拉格朗日已臥床不起,4月11日早晨,拉格朗日逝世。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