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生存,一個物種必須找到最有利的棲息地來傳遞其基因。因此,了解物種如何隨氣候變化遷移對于保護物種免受環(huán)境威脅非常重要。
有鑒于此,由香港大學(HKU)生物科學學院(SBS)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SWIMS)的王賀博士和安原森明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研究了影響東亞冬季風 (EAWM)。
他們確定了末次冰期北極介形類極地物種的兩次南遷事件,并首次確定了這兩次事件的年齡。研究結(jié)果將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亞洲季風動力學及其對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和極地物種的影響,從而降低物種滅絕的風險。該研究最近發(fā)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
EAWM 是東亞冬季天氣和氣候的決定性因素,影響著東亞國家大片地區(qū)的作物和牲畜生產(chǎn)力以及社會經(jīng)濟活動。由于持續(xù)的人為氣候變化,氣候條件對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和海洋物種分布的影響是主要問題;然而,EAWM 變異性對海洋生物群的影響仍然知之甚少,這阻礙了對未來氣候變化及其對極地物種或冷水物種的影響的理解。
黃海對氣候變化敏感,其環(huán)境受東亞冬季風影響強烈,是研究東亞冬季風演化的重要場所。它也被認為是追蹤適應寒冷的海洋物種(極地物種)變化的理想地點,因為它位于北極極地物種分布的南端。
此外,該地區(qū)豐富的化石記錄為過去的氣候影響提供了直接證據(jù)。因此,研究團隊選取了黃海和日本海的8個地點,重建了西北太平洋北極介形類的時空變化,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北極介形類的生物地理分布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
通過使用西北太平洋沉積物巖心中的微化石替代物來更好地了解 EAWM 動力學與海洋生物群之間的關系,研究小組確定了末次冰期北極介形類動物的兩次南遷事件,并確定了這兩次事件的年齡第一次:120 到 100 年前和 30 到 15 千年前——與末次冰期東亞冬季風 (EAWM) 加強的時期一致的時間間隔。
因此,該團隊認為,這些時期較強的東亞冬季風增強了黃海底冷水的形成和/或降低了黃海冬季的溫度,從而使冷水物種北極介形類棲息在黃海更多的南部地區(qū)。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SBS 前博士后研究員王賀博士說:“為了理解上述主題,挑戰(zhàn)之一是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好的代理。幸運的是,我們找到了許多很好的代理-保存的黃海新巖心介形類標本,包括北極種和亞熱帶及溫帶種。介形類具有完全鈣化的雙殼甲殼,是最常見的化石節(jié)肢動物,為詳細的古生態(tài)學提供了極好的化石記錄重建。”
“了解極地物種的行為很重要,因為它們對氣候變暖和變冷很敏感。大量證據(jù)表明,物種通過改變其緯度分布來應對持續(xù)的人類引起的變暖。因此,與變暖相比,極地物種分布越來越窄,向極地靠攏我們在這項研究中展示了更廣泛的冰河時代分布。這些更狹窄的棲息地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導致極地物種滅絕的風險更高,”Moriaki Yasuhara 博士說。
這些結(jié)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亞洲季風動力學及其對這個瞬息萬變的星球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了解這些適應寒冷的物種(極地物種)如何隨著氣候變化遷移對于保護極地物種免受持續(xù)的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的威脅非常重要。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wǎng)站立場無關。財經(jīng)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