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格物是什么意思解釋,格物是什么意思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格物 1:窮究事物的道理 例:格物致知 2:糾正人的行為 --------------------------------------------------------------- 格”,最早見于甲骨文,本義:“格,長條兒”,樹木的長枝條,所以,從“木”,“各”聲,由此派生出多義:1)“到”、“至”之意;2)因“到”、“至”而“感通”;3)“糾正”;4)“窮究”,此義即是“格物”之本義,也就是“推就事物的原理”之義。
2、 在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格物致知是一個重要概念,其最早出自于 《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4、當時的“格物致知”與誠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養(yǎng)方法有關。
5、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水平,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6、 從宋代 理學家程頤開始,“格物致知”便作為認識論的重要問題討論。
7、他認為“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曰窮其理而已也”,格物即就物而窮其理,格物的途徑主要是讀書討論,應事接物之類。
8、做法“須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后脫然自有貫通處”。
9、在這個從逐漸積累到豁然貫通的過程中,含有關于人類認識的一些合理觀點。
10、 朱熹在程頤思想基礎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認識論及其方法。
11、他說,知在我,理在物,這我、物之別,就是其“主賓之辨”,認為連結(jié)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
12、朱熹訓格為至、為盡,至:謂究至事物之理;盡:有窮盡之意。
13、他訓物為事,其范圍極廣,既包括一切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亦包括心理現(xiàn)象和道德行為規(guī)范,“格物”就是窮盡事物之理。
14、他認為格物的途徑有多端,上至無極、太極,下至微小的一草一木、一昆蟲,皆有理,都要去格,物的理窮得愈多,我之知也愈廣。
15、由格物到致知,有一個從積累有漸到豁然貫通的過程。
16、朱熹認為,“要貫通,必須花工夫,格一物、理會一事都要窮盡,由近及遠,由淺而深,由粗到精。
17、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節(jié)次第,重重而入,層層而進”,“窮理須窮究得盡,得其皮膚是表也,見得深奧是里也”。
18、人們必須經(jīng)過這樣由表及里的認識過程,才能達到對理的體認。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wǎng)站立場無關。財經(jīng)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